柳公权家世考(十)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75人次

隋朝初年,从河东蒲州北迁至京兆华原的柳昂,也就是柳公权的先祖,仕北周时历职清显,为朝廷所重,为百姓所敬。北周武帝对于这位器识过人的名士非常重视,任其为大内史,赠爵文城郡公,致位开府,当朝治事,百僚皆出其下,煊赫称最。

北周建德四年,武帝宇文邕亲戎东讨,至河阴遇疾甚重,内史柳昂找来梁武帝时领殿医师姚僧垣,治其痊复。

宣政元年,武帝行幸云阳,遂寝疾。乃诏医师姚僧垣赴行在所。内史柳昂私问曰:至尊贬膳日久,脉候如何?

姚僧垣对曰:天子上应天心,或当非愚所及。若凡庶如此,万无一全。

不久,武帝宇文邕崩。长子宇文赟在父亲死后,面无哀戚,抚摸着脚上曾被父亲惩罚的杖痕,大声对着武帝的棺材喊道:死得太晚了!

因父亲武帝对其管教极为严格,曾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,甚至只要犯错就会严厉惩罚。宇文赟即位,是为北周宣帝,暴虐荒淫,甚至五位皇后并立。又大肆装饰宫殿,且滥施刑罚,杀害忠良。这个的皇帝,在位只有一年。

北周宣帝初在东宫,常苦心痛。乃令医师姚僧垣治之,其疾即愈。帝甚悦,及即位,恩礼弥隆。常从容谓姚僧垣曰:常闻先帝呼公为姚公,有之乎?

医师姚僧垣对曰:臣曲荷殊私,实如圣旨。

曲荷殊私,敬词,犹承受、承蒙,意谓帝王对臣下的特别恩宠。

宣帝曰:此是尚齿之辞,非为贵爵之号。朕当为公建国开家,为子孙永业。

乃封姚僧垣长寿县公,邑一千户,赐以金带及衣服等。

尽管轶事说的是医师姚僧垣与两位皇上交集的事,但从中可以推测出内史柳昂是如何地效劳于鞍前马后,为皇上排忧解难,可谓殚精竭虑。由此可见,柳昂作为内史,向来与医师姚僧垣关系甚密,皇上有了疾病甚至生死攸关,大多是由内史与医师沟通进行处置。医师得到宠幸,也少不了内史在皇上面前美言。

期间,柳昂尽管“稍被宣帝疏,然不离本职”,还是皇上身边的重臣。

再说,柳昂作为内史,不仅深得皇上的依赖,而且与北周武帝的大将军杨坚私交甚好。有识之士皆以为杨坚是非凡之才,齐王宇文宪便在武帝面前进言,杀杨坚以免后患。杨坚得知,深自晦匿。多亏了内史柳昂与杨坚互通情报,彼此无话不说,北周宗室诸王多次想谋害杨坚都没有成功。

北周宣帝政治腐败,奢侈浮华,同时拥有五位皇后。宣帝先是迎娶隋国公杨坚的长女杨丽华,禅位于长子宇文衍后,自称天元皇帝,杨丽华为天元皇后。宣帝病死,八岁的字文阐继承皇位,是为北周静帝。作为北周宣帝的岳父杨坚,便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,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,逐渐掌握了朝政。于是,杨坚总领百官,封柳昂为大宗伯。

继而,杨坚受禅代北周称帝,改国号隋,北周亡。自杨坚称帝,改元开皇,建立隋朝,废除北周六官制度,依照汉魏官制改制,授柳昂为上开府。

柳昂受任之初,即得偏风,不能治事。疾愈,改任潞州刺史。潞州,殷时为黎国,春秋时属晋,战国时属韩,秦为上党郡地。后汉末,董卓作乱,移理壶关城。北周宣政元年于上党郡置潞州,即今山西长治。

官任潞州时,隋朝形势已趋安定,柳昂认为正是乱极思治,可以强化风俗教化,推行劝学行礼的好时机。于是,便郑重地向隋文帝呈了一篇奏章。

将柳昂的奏章译成现代汉语,大意是:

我听说帝王承受上天的旨命,举办学校定礼仪,所以能够转变过去的陈旧风俗,形成现在的新风俗。自从北魏的国运将衰亡,天下分崩离析、分割为东魏和西魏之后,继而北齐取代东魏,关右地区与山东地区之间相互长期征战,各自施权术计谋,都败亡于战争。百姓赋税徭役繁重,刑罚苛政紧逼。惟因拯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的境遇,没有闲余时间从容不迫地进行,这当然不是朝廷和民间的愿望,以致造成如此情形。后期因循守旧,成为一时风气,风俗教化浮薄恶化,终于积重难返不能挽回。此时,自然不是天生的具有超常才智的人应运而生的时候。那么儒学的正道,经典礼仪的制定,使百姓守礼等方面,不能用心实行,世事风俗因此不能清明,礼制因此遭到废弃破坏。

陛下您天纵英明,承受上天命意,聚合三春生气盎然的佳期,担负着开千代国运的使命。以前北周末年,尽管王室朝廷颓危毁败,天下四处起兵作乱,但是英明的政策雷厉风行,神思智谋能迅速发生效应。您端正地坐在朝廷中,就能扫荡平定天下,四方服从,洞察一切,君王的权威笼罩四海。您择取了历代的典章制度,做尽了好事,改革以往王朝的弊政,除恶务尽。至于按照世情义理,为它制定礼仪法制条文,仍然以古代周公所制定的三千三百条礼仪为准则,所做的这些超过前代各朝。然而,天下的许多贤人,还没有尽力执行。

我侥幸地承蒙您的褒奖勉励,在地方上从政做官,看到民众的礼仪规矩,实际上存在许多缺陷,儒家的风气因此低落。礼仪教化还是见效很小,据此看到百姓的心意,没有能及时转变。敬请您深刻思考作长远考虑,从情感上想到黎民百姓,逐渐地推行节俭的品德,以达到天下安定的大道境界。我担心教化事业进展迟缓因而延误时间,如果实行礼教,鼓励兴学,道义教化互相促进,必定能顺利推行,不久就会有所成就。家家懂得礼仪节操,人人通晓行为的规范,这样,家家户户就都能具有受封官爵的道德规范了。

隋文帝看到了柳昂的奏章,颇以为善,即下了一道诏书:

“建国重道,莫先于学,尊主庇民,莫先于礼。自魏氏不竞,周、齐抗衡,分四海之民,斗二邦之力,递为强弱,多历年所。务权诈而薄儒雅,重干戈而轻俎豆,民不见德,唯争是闻。朝野以机巧为师,文吏用深刻为法,风浇俗弊,化之然也。虽复建立庠序,兼启黉塾,业非时贵,道亦不行。其间服膺儒术,盖有之矣,彼众我寡,未能移俗。然其维持名教,奖饰彝伦,微相弘益,赖斯而已。王者承天,休咎随化,有礼则祥瑞必降,无礼则妖孽兴起。人禀五常,性灵不一,有礼则阴阳合德,无礼则禽兽其心。治国立身,非礼不可。朕受命于天,财成万物,去华夷之乱,求风化之宜。戒奢崇俭,率先百辟,轻徭薄赋,冀以宽弘。而积习生常,未能惩革,闾阎士庶,吉凶之礼,动悉乖方,不依制度。执宪之职,似塞耳而无闻,莅民之官,犹蔽目而不察。宣扬朝化,其若是乎?古人之学,且耕且养。今者民丁非役之日,农亩时候之馀,若敦以学业,劝以经礼,自可家慕大道,人希至德。岂止知礼节,识廉耻,父慈子孝,兄恭弟顺者乎?始自京师,爰及州郡,宜祗朕意,劝学行礼。”

隋文帝下诏全国劝学行礼,鼓起隋初的兴学运动,从京师到天下州县,皆设置博士讲习礼教。柳昂这道奏章,总算得到了结果,也不枉费他为国家基本政教所费的一番苦心。

但在制成政令后,还有一个实践的步骤,如果没有切实的推动,严格的考核,还不容易有预期的希望。而皇家的身体力行,为民表率,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。隋室皇家子弟的教育,既无具体表现,反之,兄弟相忌,父子相残,伦常乖离,要想教化行于天下,不亦难成。

隋文帝晚年,对儒学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,对于废学的原因,他指责官学未能提供人才。于是,州县学停废,国学压缩,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挫折。隋炀帝复开庠序,颁布劝学诏,被停废的学校再度恢复,并有所发展。繁盛十多年后,因为战争,又造成学校荒废,师徒怠散,空有建学之名 ,而无弘道之实。